蛮 mán
基本解释
蛮的基本解释
蛮 mán
1.粗野,不通情理:野~。~横。~不讲理。
2.鲁莽;强悍:~干。~劲。
3.我国古代称南方的民族。
4.很;挺:~好。~大。~有意思。你装得倒~像!
详细解释
蛮的详细解释
〈名〉
(形声。本义:中国古代对南方各族的泛称。旧时也用以泛指四方的少数民族)
同本义
蛮,南蛮也。——《说文》
蛮畿。——《周礼·大司马》
蛮服。又,四夷、八蛮、七闽、九貉、五戎、六狄之人民。——《周礼·职方氏》
九夷、八狄、七戎、六蛮谓之四海。——《尔雅·释地》
三百里蛮。——《书·禹贡》
蛮荆来威。——《诗·小雅·采芑》
蛮夷要服。——《国语·周语》
瘴疠浮三蜀,风云暗百蛮。——杜甫《闷》
又如:蛮声哈剌(南方叽哩呱拉的声音);蛮人(指南方人);蛮布(蛮人所织的布);蛮风(指南方蛮地的风;蛮地的风情习俗,引申为粗野的风俗);蛮烟(南方蛮地的瘴烟)
对奴婢的贱称 。
如:蛮秫秫(对男子的贱称);蛮童(南方的童仆)
〈形〉
粗野,没开化 。
如:蛮法(不讲理的样子);蛮话(横蛮的话);蛮气(粗犷悍勇的风气);蛮性子(脾气粗暴);蛮不讲理(横蛮不讲道理)
〈副〉
〈方〉∶ 很,颇 。
如:蛮好;蛮有意思;蛮有趣
康熙字典
蛮的康熙字典解释
蛮 【申集中】【虫字部】
【直音】蠻字省文。
说文解字
蛮的说文解字解释
南蠻,蛇穜。从虫䜌聲。
東南越。釋名曰。越,夷蠻之國也。度越禮義。無所拘也。職方氏。七閩。鄭司農曰。南方曰蠻。後鄭曰。閩,蠻之别也。引國語閩芈蠻矣。它穜。从虫。門聲。武巾切。古音在十三部。月令注叚爲?字。
说文解字新编解释
“蛮”是形声字。金文借来表示。小篆另加义符“虫”,表示未开化,成了从虫、声的形声字。隶变后楷书写作“蠻”。汉字简化后写作“蛮”。
《说文》无。
“蛮”的本义为上古对我国南方民族的统称。引申泛指少数民族。如“蛮人”,指南方人。
因少数民族多处在边远荒凉地区,故引申指边远荒凉地区。如“蛮荒之地”。由蛮荒又引申指粗野、不通情达理、鲁莽、强悍。如“蛮悍”、“蛮干”。用作副词,方言表示程度颇高。如“蛮好”。
字源字型
蛮的字源演变
提示:点击图片可放大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