廿 niàn
基本解释
廿的基本解释
廿 niàn
数目。二十:~四史。
详细解释
廿的详细解释
〈数〉
二十。后也大写作“念”
三月念六。——清· 林觉民《与妻书》
廿二日天稍和。——明· 袁宏道《满井游记》
经廿年。——[英]赫胥黎著、 严复译《天演论》
康熙字典
廿的康熙字典解释
廿 【寅集下】【廾字部】
【唐韻】人汁切【集韻】【正韻】日執切,𠀤音入。【玉篇】二十幷也。今直爲二十字。【顏之推·稽聖賦】中山何夥,有子百廿。魏嫗何多,一孕四十。
说文解字
廿的说文解字解释
二十并也。古文省。
二十幷也。古文省多。省多者,省作二十㒳字爲一字也。考工記。桯長倍之。四尺者二。十分寸之一謂之枚。本於二字爲句絶。故書十與上二合爲廿。此可證周時凡言二十可作廿也。古文廿仍讀二十㒳字。秦碑小篆則維卄六年,維卄九年,卅有七年皆讀一字。以合四言。卄之讀如入。卅之讀如?。皆自反也。至唐石經二十皆作卄。三十皆作卅。則仍讀爲二十,三十矣。人汁切。七部。
说文解字新编解释
“廿”是象形字。甲骨文像两个“丨”(带刻度的棍,表示十)连在一起的样子,表示双“十”。金文另加了一横表示刻度。小篆承接金文,整齐化。隶变后楷书写作“廿”。
《说文·十部》:“廿,二十并也。古文省。”(廿,两个十字合并而成。是孔壁中的古文的一种省略形式。)
“廿”的本义是两个“十”相并,即二十。如清代史学家赵翼编撰的《二十二史札记》,又叫《廿二史札记》。
字源字型
廿的字源演变
提示:点击图片可放大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