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 jì zhài
基本解释
祭的基本解释
祭 jì
1.对死者表示追悼的仪式:~奠。公~。
2.古代杀牲供奉鬼神:~祀。~天。
祭 zhài
姓。
详细解释
祭的详细解释
〈名〉
姓
另见 jì
〈动〉
(会意。甲骨文字形,左边是牲肉;左边是“又”(手);中间象祭桌。表示以手持肉祭祀神灵。古人杀牲,一是为自己吃,再就是常把牲肉放在祭台上,“祭”字就是有酒肉的祭祀,即牲祭。本义:祭祀)
同本义
祭,祀也。——《说文》
祭之为言索也。——《说苑·权谋》
祭者,荐其时也,荐其敬也,荐其美也,非享味也。——《谷梁传·成公十七年》
无牲而祭曰荐,荐而加牲曰祭。——《公羊传·桓公八年》注
祭者,所以追养继孝也。——《礼记·祭统》
祭于公,不宿肉。祭肉不出三日。——《论语·乡党》
以灵鼓鼓社祭。——《周礼·地官》
又如:公祭死难烈士;主祭;陪祭;祭扫(祭祀并扫墓)
使用,旧小说中谓用咒语施放神秘武器 。
如:祭起一件法宝来
另见 zhài
康熙字典
祭的康熙字典解释
祭 【午集下】【示字部】
【唐韻】【集韻】【韻會】𠀤子例切,音霽。【說文】祭祀也。从示,右手持肉。 又【尚書·大傳】祭之言察也。察者,至也,言人事至於神也。 又【孝經·士章疏】祭者,際也,人神相接,故曰際也。詳見【禮·記祭法祭統祭義】諸篇。 又【廣韻】【集韻】側界切【韻會】【正韻】側賣切,𠀤音債。周大夫邑名。 又姓,周公子祭伯,其後爲氏。
说文解字
祭的说文解字解释
祭祀也。从示,以手持肉。
祭祀也。統言則祭祀不別也。从示。㠯手持肉。此合三字㑹意也。子例切。十五部。
说文解字新编解释
“祭”是会意字。甲骨文从示(祭台),从又(手),从肉,会以手持肉置于祭台上致祭之意。金文大体相同。小篆整齐化。隶变后楷书写作“祭”。
《说文·示部》:“祭,祭祀也。从示,以手持肉。”(祭,祭祀鬼神。从示,用手拿着肉供奉神前。)
“祭”的本义是祭祀。旧时祀神、供祖或以仪式追悼死者都可称“祭”。如“祭天”。
祭祀时人们口中念念有词,所以又引申指念咒、使用法宝。如“祭起法宝”中的“祭”就是指使用。
祭祀要杀牲,故又泛指杀。如《礼记·月令》:“鹰乃祭鸟。”意思是老鹰于是捕杀鸟儿。
此外,“祭”还用作古国名。春秋时代有一个姬姓国叫“祭”(亦写作“郏”),读作zhài。
字源字型
祭的字源演变
提示:点击图片可放大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