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 tǔ tù
基本解释
吐的基本解释
吐 tǔ
1.使东西从嘴里出来:~核儿(húr)。~痰。
2.从口儿或缝儿里长出来或露出来:~穗儿。~絮。蚕~丝。
3.说出来:谈~。~露。~字。~实情。
吐 tù
1.(消化道或呼吸道里的东西)不自主地从嘴里涌出:呕~。~血。上~下泻。
2.比喻被迫退还侵占的财物。
详细解释
吐的详细解释
〈动〉
呕吐。呕出胃内容物 。
如:吐下(呕吐下泻);吐逆(呕吐而气逆);吐红(吐血);吐眩(呕吐眩晕);吐骂(唾骂);吐药(促使呕吐的药物);吐壶(唾壶);恶心要吐
不自主地从嘴里涌出 。
如:如果把它们完整地吞下去的话,它们又会被吐出来
退还非法的或不义的收益 。
如:吐赃
另见 tǔ
〈动〉
(形声。从口,土声。本义:东西从口腔中涌出)
同本义
吐,写也。——《说文》
柔则茹之,刚则吐之。——《诗·大雅·烝民》
然我一沫三捉发,一饭三吐哺。——《史记·鲁周公世家》
血入乎牙,不肯吐口。——韩愈《元和圣德》
机发吐丸。——《后汉书·张衡传》
与风水相吞吐。——宋· 苏轼《石钟山记》
又如:吐气纳元(道家的一种练功修身之法。吐、纳是我国古人的一种养生之术);吐信(吐舌头);吞吐(吞进和吐出);吐沫(吐出沫子);吐茹,吐哺(吐出嘴里食物)
口说,陈说 。
如:吐属;吐决(发表言论,断定事理);吐款(说出款曲。吐露真情);吐诚(说出真心话);吐肝露胆(赤诚相待,说出心里话);吐供(招供);吐言(说话);吐沥(倾诉)
显露,呈现 。
如:吐口(露口风);吐白(显露白色);吐絮(露出棉絮);吐端(呈现端应);吐绿(呈现翠绿色)
发出;散发 。
如:吐火(发出火光);吐曜;吐辉(发出光辉);吐焰(发出光焰);吐咬(吐音咬字);吐字;吐辞;吐音(发音);吐泄(发泄);吐绚(焕发光彩);吐发(焕发)
长出 。
如:吐穗;吐芽
抒发;抒写 。
如:吐文(写作。吐属);吐论(发议论);吐谈(谈吐)
由里向外伸 。指舌头。
如:吐舌头
使能够迅速硬化的粘液从口中出来形成丝、网、茧 ——用于蜘蛛或蚕。
如:蚕吐丝
摆出,亮出 。武术用语
[燕青] 把布衫脱将下来,吐个架子。——《水浒传》
开放 。
如:吐葩(开花);吐花
出 。
如:吐奇(出奇谋);吐决(出谋决策);吐故纳新;吐懑(发泄内心的愤懑)
〈名〉
姓
另见 tù
康熙字典
吐的康熙字典解释
吐 【丑集上】【口字部】
【唐韻】【正韻】他魯切【集韻】【韻會】統五切,𠀤音土。【說文】寫也。【玉篇】口吐也。【詩·大雅】柔則茹之,剛則吐之。【左傳·僖六年】若晉取虞,而明德以薦馨香,神其吐之乎。【史記·魯世家】周公一飯三吐哺。 又【增韻】出也,舒也。【前漢·劉向傳】發明詔,吐德音。【唐書·房琯傳】辭吐華暢。 又姓。【正字通】隋將軍吐萬緒。又複姓,後魏有吐奚、吐難、吐萬氏。 又【廣韻】湯故切【集韻】【韻會】【正韻】土故切,𠀤音兔。【廣韻】歐也。
说文解字
吐的说文解字解释
寫也。从口土聲。
寫也。从口。土聲。他魯切。五部。
说文解字新编解释
“吐”是形声字。小篆,从口(表示与人的口有关),土声。隶变后楷书写作“吐”。
《说文·口部》:“吐,写也。从口,土声。”(吐,从嘴里吐出来。从口,土声。)
读作tǔ时,本义为东西从口腔中涌出。如《史记·鲁周公世家》:“一饭三吐哺。”说的就是周公因事务繁忙,吃一顿饭要吐出三次。引申为长出、呈现、发出、放出。如“吐穗”、“吐翠”、“吐丝”、“吐故纳新”。还引申为说出。如“吞吞吐吐”,形容想说但又不痛痛快快地说。
读作为tù时,多为动词。引申为不自主地从嘴里涌出。如“呕吐”、“吐血”。
字源字型
吐的字源演变
提示:点击图片可放大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