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网建材 中网化工 中网机械 牛涂网 中网体坛 中网生活 中网沥青 中网涂料 中网机器人 中网塑料 中网橡胶 中网玻璃 美美日记 中网资讯 广东熊猫网 读后感 读后感问答 读书笔记 胎教大全 汉语字典 成语大全 造句大全 组词查询 近义词 反义词 故事大全 英语单词 英语近义词反义词 英语例句大全 英语缩写大全 知识问答 三字经 数字大小写转换 邮编查询 脑筋急转弯 歇后语 百家姓
当前位置: 百家姓大全 >

输入姓氏,例如查找 张 姓起源,输入 “张” 或 “zhang” 即可

牒


姓氏:牒(繁体:牒)
拼音:dié
人口:不足千人
排名:第 2196 位
分类: -
常用: 稀有姓氏

牒姓的百家姓排名

时间排名时间排名时间排名
最新21962018年2014年
2013年2007年2006年
1995年1987年1982年
明朝元朝宋朝
北宋

牒姓的起源

单一渊源:源于鲜卑族,出自南北朝时期北齐政权大臣牒舍乐,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据史籍《北史》记载:“牒舍乐,西域杂胡,武威人。开府仪同三司、营州刺史,封汉中郡公,战殁关中。”

舍乐,为古时代北人流行的佛教教名。按他是南北朝时期崇佛之“杂胡”,同时又与贺拔仁、曲珍、段琛、尉摽、子相贵、康德、韩建业、封辅相、范舍乐等鲜卑族人合伍来看,牒舍乐当为鲜卑族人,当是东魏政权的重臣、后来的北齐神武皇帝高欢的族人。

牒舍乐后在北齐后主高纬武平六年(北周建德四年,公元575年)的农历11月间,北齐与北周的平阳之战(今山西临汾)中战死。

牒舍乐的后裔子孙后融合于汉族之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牒氏。

牒姓的分布

今山西省的临汾地区,香港特别行政区,英国等地,均有牒氏族人分布。

牒姓 郡望

平阳郡:西汉初年(公元前202年)置平阳县,治所在平阳(今山西临汾)。三国时期曹魏国正始八年丁卯(公元247年),将河东郡分出一部分与平阳县合并,设置为平阳郡,治所亦在平阳(今山西临汾),其时辖地在今山西藿县以南的汾河流域及其以西地区,境内为司州平阳郡,辖十县。西晋时期仍为平阳郡,辖十二县。公元309 年初,匈奴人刘渊自蒲子城(隰县)迁都平阳,称帝建汉,境内属之。东晋时先后属并州、雍州和冀州;北魏时境内为东雍州,辖七郡二十县;北魏神鹿元年(公元428年)始筑白马城(今山西临汾),因魏刑白马祭祀天地神灵筑城而名。孝昌二年改置唐州,治所在平阳故城(刘村);北魏建义元年(公元528年)改称晋州,移治自马城,与郡县同治,沿用至今,即今山西省临汾市。

牒姓 姓氏源流

一、dié

现行罕见姓氏。今陕西之韩城有分布。《姓氏考略》收载,其注云:“牒云氏所改,见《姓觿》。蒲城有此姓。”“牒云”乃代北地区姓氏。

牒姓的郡望

平阳郡:西汉初年(公元前202年)置平阳县,治所在平阳(今山西临汾)。三国时期曹魏国正始八年丁卯(公元247年),将河东郡分出一部分与平阳县合并,设置为平阳郡,治所亦在平阳(今山西临汾),其时辖地在今山西藿县以南的汾河流域及其以西地区,境内为司州平阳郡,辖十县。西晋时期仍为平阳郡,辖十二县。公元309 年初,匈奴人刘渊自蒲子城(隰县)迁都平阳,称帝建汉,境内属之。东晋时先后属并州、雍州和冀州;北魏时境内为东雍州,辖七郡二十县;北魏神鹿元年(公元428年)始筑白马城(今山西临汾),因魏刑白马祭祀天地神灵筑城而名。孝昌二年改置唐州,治所在平阳故城(刘村);北魏建义元年(公元528年)改称晋州,移治自马城,与郡县同治,沿用至今,即今山西省临汾市。

牒姓的堂号

-

牒姓的姓氏源流

一、dié

现行罕见姓氏。今陕西之韩城有分布。《姓氏考略》收载,其注云:“牒云氏所改,见《姓觿》。蒲城有此姓。”“牒云”乃代北地区姓氏。

牒姓的历史名人

牒姓近代名人

牒喜莲(公元?~1930年待考),女:英国籍香港人。著名香港英华女学校创始人。英华女学校(Ying,Wa,Girls',School),是香港著名的女子学校,位于今香港特别行政区中环罗便臣道76号。该校起初属于伦敦传道会,1965年以后改属中华基督教会香港区会。,清光绪十四年(公元1888年),伦敦传道会会使牒喜莲在香港设立了“女子书塾”,其为英华女学校的前身,时在香港湾仔道。清光绪十九年(公元1893年),牒喜莲以教化女子为由,欲扩为寄宿学校,开始考虑迁校。之后提请伦敦传道会以美景地为新校,即今校址。牒喜莲为新校址奔波了七年以筹措,在清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1月,校舍竣工。初名为英华高等女学堂(Training Home),其“英华”之名出自同办的英华书院。初有学生三十四人,多寄宿于校内。同时举办师资培训班。 当时港英当局扩展了维多利亚城,筑坚道、般含道、罗便臣道等,辟为人居。从此生员大增,寄宿生日少。到清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校长牒喜莲以学校西之野为扩校之用。三年乃成。 清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英华高等女学堂设幼儿园,为香港华人幼学之始。 民国四年(公元1915年),英华高等女学堂设中学部,附三年制之师训班,学校校长由乐慕洁担任。 民国九年(公元1920年),英华高等女学堂改名为英华女学校,由乐慕洁接任校长。 英华女学校的英文中学部早于中学部,不久又停办。后以香港大学开始收录女生而恢复了英文中学部。民国十一年(公元1922年)开始以英语授业,八年后的民国十九年(公元1930年),始有女学生为大学所录取。 民国十四年(公元1925年),乐慕洁因母病返回英国,师资培训班停办。英华女学校由夏静怡继任校长,她邀请伦敦传道会代表来港,以备扩展学校。后扩校之事因省港工人大罢工颇有波折,历十余年至民国十七年(公元1928年)才完成扩建工程。从此英华女学校乃去私塾之风。 民国十九年(公元1930年)3月,英华女学校的创始人牒喜莲病逝。以后,该校以每年3月为“校祖日”。牒喜莲留下的著名英华女学校校训为:“寸阴是惜”。

百家姓首字母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生肖姓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