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网建材 中网化工 中网机械 牛涂网 中网体坛 中网生活 中网沥青 中网涂料 中网机器人 中网塑料 中网橡胶 中网玻璃 美美日记 中网资讯 广东熊猫网 读后感 读后感问答 读书笔记 胎教大全 汉语字典 成语大全 造句大全 组词查询 近义词 反义词 故事大全 英语单词 英语近义词反义词 英语例句大全 英语缩写大全 知识问答 三字经 数字大小写转换 邮编查询 脑筋急转弯 歇后语 百家姓
当前位置: 百家姓大全 >

输入姓氏,例如查找 张 姓起源,输入 “张” 或 “zhang” 即可

考


姓氏:考(繁体:考)
拼音:kǎo
人口:约 5 千
排名:第 883 位
分类: -
常用: 稀有姓氏

考姓的百家姓排名

时间排名时间排名时间排名
最新8832018年2014年
2013年2007年2006年
1995年1987年1982年
明朝元朝宋朝
北宋

考姓的起源

考姓主要源自:子姓、姬姓。

考姓起源一

源于子姓,出自西周初期神医考仲子,属于以先祖称号为氏。考仲子,亦称成仲子,是殷商末期到西周初年的一名神医。在殷商末期称考仲子,在西周初期称成仲子。周武王姬发灭商后,建立了西周王朝,仅两年就患病卧床不起。弟弟周公旦把神医考仲子从高山上请下来给兄长诊病。周武王问考仲子自己的病是否很沉重,考仲子便让周武王把他的儿子们都叫来,为周武王尝便(周武王的粪便)。当时,周武王十几个儿子个个捏着鼻子,没有一个愿意尝,只有幼子姬诵走上前去用鼻子闻了闻。考仲子问姬诵:“什么味道呀?”姬诵回答说:“又腥又臭。”王子们退出去了,周武王问考仲子:“尝便能知病情吗?”考仲子摇摇头对周武王说:“不治之症便苦,可治之症便甜。大王已不治,可立幼子为后!”果然,在周武王临终前,立十二岁的姬诵为继承君,即周成王。由于姬诵年幼,由周公旦辅佐摄政,平定了纣王之子武庚、东戎、西戎的叛乱,并大封诸侯,造东都洛邑。七年后,周公旦还政于周成王,姬诵逝世时四十二岁。考仲子的后裔子孙以先祖称号为姓氏,称考氏、成氏,其裔族主流在春秋末期到战国初期迁居蜀地,以避中原战乱。据民国年间《潍县志稿》记载:考氏一族始祖考当道,明初由四川梧桐县迁平度州(今山东平度),后来经过八世繁衍之后,考仁美又迁至潍县(今山东潍坊),当时的《潍城区志》记载:潍城考家村原来叫温家集,温家集就是古时的明村,考仁美迁潍后经过繁衍,人丁兴旺,遂将温家集改成考家村,考氏仁美之后五世而分,其中共分六支,前四支居住在潍坊,五支居住在山东菏泽巨野核桃园镇考庄村,六支居住在济南平阴安城乡大官庄村。2008年10月1日,查明烟台招远梦芝街办的考家村也是从潍坊迁出,招远县下的几个村如东沟子、北寨子的考姓是由考家迁出的。如此一来,整个山东的考姓都是一个先祖,即考当道。2008年清明前夕,在山东潍坊考姓帮助山东平度考姓完善家谱以后,合族倡议重新为祖先树碑(原先考当道碑及坟茔已经在文革时损毁),立新墓于平度田庄村西山坡上。并于清明举行了首届考姓祭祖大典。

该支考氏尊奉考仲子为得姓始祖,当为上古神医考仲子的嫡传后裔,史称考氏正宗,正确的姓氏读音作kǎo。

考姓起源二

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刑吏,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均有刑监司使,主管刑狱。刑狱中有专门负责施刑拷问之吏,就是后来的刑打手,简称打手,职称为拷吏。古代,“拷”字通借“考”字,亦称考吏,其职多为世袭。

考吏的后裔子孙中,有以职业称谓为姓氏者,称拷氏,亦称考氏,读音作kǎo(ㄎㄠˇ)。

考姓起源三

源于官称,出自汉朝时期考工室令,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汉朝初期,高祖刘邦设置了考工室,执掌者为室令,主要掌管弓、箭、刀、枪、铠、胄的制作,并主管战车、运输车、纺织品等制作的工匠,即军事装备、军需物资的制作与管理的主务官,相当于后勤部长。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改考工室为考工令。在西汉时期,考工令属于少府所辖,即由太子管辖;在东汉时期则属太仆寺管辖,称考工司郎中。直至两晋以后,考工令所职方由尚方、尚书承管。

在考工令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考工氏,后省文简改为单姓考氏、工氏,世代相传。其考氏的姓氏读音亦作yú(ㄩˊ)。

考姓的分布

安徽省的淮南市凤台县;

黑龙江省的哈尔滨市;

辽宁省的大连市;

山东省的平度田庄村;

山东巨野核桃园考庄村;

日照市;

平阴县安城乡;

潍坊市大考家村;

招远市考家村;

江苏省的淮安市;

上海市南京西路;

河南省的驻马店市驿城区;

吉林省的永吉县万昌镇;

内蒙古自治区的赤峰市;

台湾省的台南市等地。

考姓 郡望

齐 郡:西汉时期先为临淄郡,后改齐郡,治所在临淄(今山东淄博),其时辖地在今山东淄博市和益都、广饶、临朐等县地。唐朝玄宗天宝元年(壬午,公元742年),改为青州北海郡,属河南道,县为属。唐肃宗至德二年(丁酉,公元757年),北海郡仍改为青州。唐朝宗永泰元年(乙巳,公元765年),道改为军,齐郡属平卢军节度使领辖,治所在益都,其时辖地在今潍坊等一带地区。

汝南郡:西汉高祖刘邦四年(戊戌,公元前203年)置郡,治所在上蔡(今河南上蔡),当时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颍河、淮河之间、京广铁路西侧一线以东、安徽省茨河、西淝河以西、淮河以北,包括偃城县、上蔡县、平舆县、项城县一带地区,治所在上蔡(今河南上蔡)。东汉时期(公元25~220年)移治至平舆(今河南平舆)。元至元三十年(癸巳,公元1293年)改蔡州为汝宁府,成为河南行省八府之一。明沿元制,明成祖朱棣封藩四子于此,称崇庄王,在此传十一世。清朝时期仍为汝宁府。民国二年(癸丑,公元1913年)废府,改为汝南县。民国十三年(甲子,公元1924年)另置河南省第八行政督导专员公署于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曾设汝南专署,1950年建汝南市,1951年市合并于汝南县。现为汝南县即汝南县城,隶属驻马店地区。

考姓 堂号

齐郡堂:以望立堂,亦称临淄堂、益都堂。

汝南堂:以望立堂。

考姓 姓氏源流

一、kǎo

现行较罕见姓氏。分布颇广:今辽宁之昌图、盖县,内蒙古之乌海,河北之围场,山东之平度,山西之太原、运城,福建之清流,云南之陇川等地均有分布。汉族、回族、撒拉族有此姓氏。《郑通志·氏族略》收载,初见于《姓苑》。《姓氏考略》注其源:

1、“当系考成氏所改。”“考成”,或作“老成”。其注“老成”云:“宋有老氏,出戴公,后有老成氏……”知此之考氏,当系出子姓。

2、“周考烈王之后。”此则以谥为氏,系出姬姓。《万姓统谱》云:“开封有此姓。”

考姓的郡望

齐 郡:西汉时期先为临淄郡,后改齐郡,治所在临淄(今山东淄博),其时辖地在今山东淄博市和益都、广饶、临朐等县地。唐朝玄宗天宝元年(壬午,公元742年),改为青州北海郡,属河南道,县为属。唐肃宗至德二年(丁酉,公元757年),北海郡仍改为青州。唐朝宗永泰元年(乙巳,公元765年),道改为军,齐郡属平卢军节度使领辖,治所在益都,其时辖地在今潍坊等一带地区。

汝南郡:西汉高祖刘邦四年(戊戌,公元前203年)置郡,治所在上蔡(今河南上蔡),当时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颍河、淮河之间、京广铁路西侧一线以东、安徽省茨河、西淝河以西、淮河以北,包括偃城县、上蔡县、平舆县、项城县一带地区,治所在上蔡(今河南上蔡)。东汉时期(公元25~220年)移治至平舆(今河南平舆)。元至元三十年(癸巳,公元1293年)改蔡州为汝宁府,成为河南行省八府之一。明沿元制,明成祖朱棣封藩四子于此,称崇庄王,在此传十一世。清朝时期仍为汝宁府。民国二年(癸丑,公元1913年)废府,改为汝南县。民国十三年(甲子,公元1924年)另置河南省第八行政督导专员公署于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曾设汝南专署,1950年建汝南市,1951年市合并于汝南县。现为汝南县即汝南县城,隶属驻马店地区。

考姓的堂号

齐郡堂:以望立堂,亦称临淄堂、益都堂。

汝南堂:以望立堂。

考姓的姓氏源流

一、kǎo

现行较罕见姓氏。分布颇广:今辽宁之昌图、盖县,内蒙古之乌海,河北之围场,山东之平度,山西之太原、运城,福建之清流,云南之陇川等地均有分布。汉族、回族、撒拉族有此姓氏。《郑通志·氏族略》收载,初见于《姓苑》。《姓氏考略》注其源:

1、“当系考成氏所改。”“考成”,或作“老成”。其注“老成”云:“宋有老氏,出戴公,后有老成氏……”知此之考氏,当系出子姓。

2、“周考烈王之后。”此则以谥为氏,系出姬姓。《万姓统谱》云:“开封有此姓。”

考姓的历史名人

考姓古代名人

考成子东周,道家学者。

百家姓首字母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生肖姓氏